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歷史啟迪未來,交流迸發智慧。六十載櫛風沐雨,六十年華麗蝶變,為隆重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系統總結輝煌成就、科學謀劃未來發展,由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學術研討會于近日在拉薩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高校、科研單位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輝煌六十載 奮進新征程”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研討會設有主旨報告和“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推動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正確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西藏的成功實踐”“西藏長治久安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4個分論壇,輻射歷史、現實、未來多個維度,涵蓋民族、經濟、社會、生態、強邊、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旨在總結歷史、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共商未來。
開幕式由西藏自治區社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澤麗主持。與會代表觀看了主題概念片《心約西藏之盛世長卷》,共同感受西藏60年滄桑巨變。澤麗指出,本次研討會是對西藏60年輝煌成就的系統總結,更是社科界學習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西藏新篇章的理論動員。
一、60年輝煌成就、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性思考
主旨報告環節由西藏自治區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藍國華主持,6位專家學者就60年輝煌成就、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邊疆治理現代化分享其系統性思考。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杜永彬認為,只有“管好肚子”與“管好腦子”并重、“民生工程”與“民心工程”并重、“物質治藏”與“精神治藏”并重、不斷推進西藏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效力,才能早日實現西藏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明洪認為,西藏治理的現代化一方面已鑲嵌在中國的國家治理之內,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保持同一方向,另一方面,邊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面臨的情勢與國家腹地各不相同,往往成為國家治理中的短板,但邊疆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的經驗反過來豐富國家治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交叉創新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達良俊認為,以鄉土植物為主要要素營造“城市近自然型生命地標”的新目標,不僅能夠體現西藏自然地域特色,更蘊含了民族文化傳承與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雙重價值。通過具有地域標識度“西藏城市近自然型生命地標”的塑造,可以助力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并為全球高海拔脆弱生態系統的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落地的“西藏方案”。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樸認為,60年的齊力奮進,讓西藏經濟發展實現從“量的增長”到“量與質并舉”,基礎設施建設從“瓶頸制約”邁向“基本適應”,產業從“傳統型”逐漸轉向“現代型”,人民生活從“滿足溫飽”躍升到“多樣化需求”;新征程上,應以全面深化改革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優惠政策解決發展中的煩惱,以共同富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青海省委黨校民族宗教學教研部教授索南旺杰認為,治國、治邊、治藏的“三治聯動”框架實現了對西藏及四個涉藏重點省的戰略定位升維,將其系統性地確立為國家地緣安全屏障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樞紐。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這一系統性治理范式,以及“四維協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涉藏地區的實踐,系統性化解了邊疆治理中的“穩定與發展悖論”,將制度優勢轉化治理效能,為全球多民族國家邊疆治理提供了兼具戰略定力與彈性的“中國方案”。
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毛奇認為,60年民族區域自治在西藏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下的西藏實際緊密結合的偉大歷程。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建構中,革命性地重構了西藏的社會制度,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捍衛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真正共同體”理論。
大會設置了四場平行論壇,專家學者和青年后學從多學科、多視角出發參與到平行論壇的討論中,分論壇在召集人統籌下按交叉互評方式進行評議。
二、“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推動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的理論與實踐
平行論壇一圍繞“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推動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主題展開,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公共安全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等多維度探討了西藏在黨的領導下實現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路徑。一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偉力,董立仁、王新會、東主才讓等認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以“十個必須”為框架,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邊疆治理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展現出了強大的政治優勢,西藏實現了社會長治久安和生態可持續發展。二是新時代邊疆治理的創新路徑,才讓東知等認為,西藏需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統籌邊境安全、自然災害等風險,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格桑次仁認為,“空間—社會—經濟—文化—心理”五維互嵌模型,讓差異化政策與文化認同協同推進;白誠、李迎男等認為,邊疆治理需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三是“兩個結合”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西藏實踐,王黎認為,堅持“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實踐的關鍵;吳波認為,20世紀50年代昌都的民主建政實踐,為西藏自治區成立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四是意識形態與邊疆穩定。廖云路認為,西藏芒康縣鹽井地區對藏傳佛教寺院、天主教堂、文成公主廟等宗教活動場所、教職人員、信教群眾實施有效引導和管理,為藏傳佛教中國化提供了豐沛素材。
三、全面總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西藏的成功實踐
平行論壇二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西藏的成功實踐”展開。專家學者從城市精神、法治建設、交通發展、邊疆治理、智庫作用等多維度,探討了西藏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創新路徑與顯著成效。一是城市精神與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王超認為,城市精神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的重要動力。二是法治建設與共同體意識的制度保障,德慶白珍認為,法治在民族團結中起基礎性作用。三是交通發展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李云霞認為,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和現代的青藏鐵路,不僅打破了地理隔離,還重構了經濟文化格局,推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四是邊疆治理現代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向促進關系,楊彥輝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邊疆治理現代化具有耦合關系,高質量發展、文化共同體建設和反分裂斗爭等,共同作用于鞏固邊疆安全和深化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此外,其他專家還圍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經驗、智庫在共同體意識構建中的角色、散工群體與民族融合的微觀實踐等方面展開探討。
四、全面探索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
平行論壇三全面探索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專家學者們聚焦“四件大事”,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作了全面闡釋,從政治、經濟、文化、檔案學、司法等角度系統總結了西藏60年來在各行各業取得的跨越式成就,從邊疆治理、數字經濟等視角探索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西藏方案,從制度供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基層治理、文旅融合發展等角度,共商推動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路徑。一是各行業的跨越式成就,劉秋朵認為,西藏的現代化建設是基于我國國情和西藏實際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典型;旦增堅才認為,達曼人作為邊疆離散族群人權問題的成功解決,為世界離散族群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施芳等從婦女權益保障的法治實踐等層面解讀了西藏人權事業的發展。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才旦曲措認為,申扎縣的生動實踐,不僅為西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縣域樣本,更向全國邊疆民族地區展示了“五個認同”引領下的現代化實現路徑。三是多元路徑探索,在制度供給方面楊力源認為,新征程上,需要以堅持“兩個結合”、法律規范先行等為抓手,徐志茹、嚴麗麗的論文對協同機制等進行了有益探討。基層治理方面,多吉班丹、喻芳等認為,西藏基層治理現代化,從實踐邏輯看,要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三治”融合,強化智慧治理。宋爽、王麗、李世杰等提出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精神文明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五、回答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
平行論壇四致力于回答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專家學者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西藏實踐為切入點,用民族學、法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著重從生態工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全面梳理60年來西藏生態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展現了西藏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準確把握,為進一步推進美麗西藏建設提出了諸多針對性、可操作性對策建議。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功實踐,杜剛認為,西藏開發區(園區)建設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西藏實踐的成功案例。二是重大生態工程,丁玉珂、王亞萍等認為,南北山綠化工程實現了工程建設系統化、管理科學化、制度規范化、施工監理專業化,徹底扭轉了“種樹不見樹、造林不見林”重造輕管的狀況。三是生態法治,次珍、張光耀、張春梅等認為,可以探索構建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本追求,體現西藏地方區情、促進地區發展、維護地區群眾利益的綜合性法規制度體系,創新法制健全、管理科學、執法嚴明、多元參與、監督強效的法治化實踐范式。四是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彭希璇認為,未來需借助大數據、AI技術搭建“數字生態”平臺,推動生態監測預警智能化;群陪認為,應從“生態—產業—文化”融合驅動特性角度考慮制度適配性的政策優化方案。丁濤、李冬琴等從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公益訴訟基層檢察官實踐等角度提出可持續意見。會上,專家學者還就司法為生態環境建設成果保駕護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協調推進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自治區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自治區社科聯副主席羅布在閉幕式總結講話中指出,本次研討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視角多元,在系統總結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基礎上,為西藏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與會學者提出的諸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必將對西藏的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執筆:羅招武、劉研君)